驻守是防御体系的核心机制,合理选择兵种、武将和战法搭配直接影响防守效果。盾兵和枪兵是驻守首选兵种,盾兵能有效抵御弓兵和器械的远程打击,枪兵则能克制骑兵突袭。器械兵种虽然攻城能力突出,但防御性能较弱,不适合用于驻守任务。武将适性同样关键,优先选择盾兵或枪兵适性达到S或A级的武将带队,可最大化部队防御属性。

驻守战法的选择需侧重减伤、回复和控制三类效果。减伤类战法能有效降低敌方输出,延长驻守部队的作战时间;回复类战法可维持兵力稳定,避免快速溃败;控制类战法则能打乱敌方进攻节奏。这三类战法的合理组合能形成复合防御体系,例如同时配备暂避其锋(减伤)、刮骨疗毒(回复)和威谋靡亢(控制)的战法组合,可应对多数进攻情况。需注意避免纯输出型战法的配置,这类战法在被动防守中效益较低。

驻守位置的选择需要结合地理因素和敌方兵种特点。城门、资源密集区等战略要地应优先布防,同时根据敌方常用兵种调整部署:若敌方频繁使用骑兵骚扰,应在行军路径关键节点布置枪兵;面对弓兵集群时,则需用盾兵卡住射程范围内的要道。驻守范围通常覆盖目标地块及相邻六格区域,主城和分城的防御范围可扩展至11格,这种辐射式布防能形成交叉火力网。

部队每移动一格消耗1点士气,而驻守状态下每分钟可恢复0.5点士气。建议在长途行军后,先让部队在营帐或主城休整至满士气(100点)再执行驻守,至少保证80点以上士气值。低士气会导致最高70%的伤害衰减,严重影响防守效能。闭城状态虽能提供5小时保护期,但准备时间需2.5小时且冷却6小时,不宜作为常规防御手段。
同盟协同驻守需遵循调动优先于驻守的原则。当城池遭受攻击时,应先用1兵侦查摸清敌方队列数量,同盟成员通过调动功能集结80%以上部队后再加入驻守序列。防守方重点在于消耗敌方主力部队,待其兵力损失达80%时才派遣拆迁队反击。箭塔、拒马等城防建筑的建造序列也有讲究,标准布阵顺序应为营帐在前、拒马居中、箭塔殿后,形成梯次防御体系。
由于系统默认最后驻守的部队最先接敌,可采用压秒驻守策略,在敌方进攻前最后几秒完成驻守部署。这种时间差战术能打乱敌方进攻节奏,但需注意与盟友保持通信协调,避免布防冲突。长期驻守时建议每24小时轮换一次部队,既可恢复伤兵又能根据战况调整兵种克制关系,保持防御体系活性。